【学院历史沿革】工学院溯源于1940年的国立中正大学农机专业。1969年江西农学院农业机械系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农机系合并组建新的农机系。1985年农机系更名为农业工程系,1995年与计算机系合并组建工程技术学院,2002年工程技术学院更名为工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150余人,本科生2200余人。
【师资队伍情况】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正高11人,副高3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5%以上,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0%以上;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教师中有全国政协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赣鄱英才“555”人选1人,江西省主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选2人,江西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十佳农机教师1人,江西省普通高校金牌教师(教学名师)“金牌青年教师”2人,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1人,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人,江西省最美辅导员1人;全国一级学会理事1人,江西省一级学会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2人、理事4人、副秘书长2人。
【学科专业结构】学院现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机械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农业工程学科先后被遴选为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先后获批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五星级”本科专业。学院拥有现代农业装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畜牧设施技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生物光电及应用重点实验室3个省、厅级科研平台。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设有力学实验室、数字与模拟电子、单片机与自动控制、汽车结构与技术、智能农机装备、结构工程、制造工艺、基础物理实验室等40余个专业教学实验室;1个工程训练中心,配有激光加工、数控仿真、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先进工程训练设备;1个汽车拖拉机驾驶基地,占地40余亩。学院先后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20余个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
【教学科研成果】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农业重大专项、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立项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2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0余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5项,合同金额500余万元;获江西省本科、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中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学院师生通过科技特派员平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在新建、鄱阳、吉安、新干、奉新等20余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用示范与推广应用,累计示范6000 亩以上,辐射推广3 万余亩,服务合作社100 余个,多次被江西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学生工作风采】学院围绕“匠心琢玉”党建品牌,构建“引领塑新魂、考研促学风、实践提质量、体育健身心、文明促新风”工作思路,打造“琢玉”育人体系,学生工作成绩显著。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以竞赛活动吸引学生,以动手实践训练学生,以优秀团队凝聚学生,凝练“3332”创新实践育人新模式,推动学生参与各类创新赛事。近年来,学生荣获“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省级奖项1600余人次。学院学风优良,考研升学率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2024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到37.04%,连续五年获评江西农业大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获评江西农业大学五四红旗团委,先后获评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