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历史沿革】工学院源于1952年的江西农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1958年江西农学院设农机系,创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设有山区工业系农业机械化专业,1969年江西农学院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组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农机系。1980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1985年江西农业大学农机系更名为农业工程系,1995年计算机系并入农业工程系更名为工程技术学院,2002年工程技术学院更名为工学院至今。现有在校研究生150余人,本科生2200余人。
【师资队伍情况】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总数85%以上,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0%以上;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教师中涌现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名师3人,江西百千万人才2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名,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教师中先后获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新时代赣鄱先锋”“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最美辅导员”等省级荣誉称号10余人。
【学科专业结构】学院现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机械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农业工程学科被遴选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学院拥有江西省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畜牧设施技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生物光电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研究平台。拥有先进制造技术、力学实验室、数字与模拟电子、单片机与自动控制、汽车结构与技术、智能农机装备、结构工程、制造工艺、基础物理实验室等40余个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配有激光加工、数控仿真、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先进机械加工设备,1个汽车驾驶基地,占地40余亩。教学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先后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2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满足教学和实习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学科研成果】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农业重大专项、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立项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2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0余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5项,合同金额500余万元;获江西省本科、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中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学院师生通过科技特派员平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在新建、鄱阳、吉安、新干、奉新等20余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用示范与推广应用,累计示范6000 亩以上,辐射推广3 万余亩,服务合作社100 余个,多次被江西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学生工作风采】学院围绕“匠心琢玉”党建品牌,构建“引领塑新魂、考研促学风、实践提质量、体育健身心、文明促新风”工作思路,打造“琢玉”育人体系,学生工作成绩显著。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以竞赛活动吸引学生,以动手实践训练学生,以优秀团队凝聚学生,凝练“3332”创新实践育人新模式,推动学生参与各类创新赛事。近年来,学生荣获“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省级奖项1600余人次。学院学风优良,考研升学率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2024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到37.04%,连续五年获评江西农业大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获评江西农业大学五四红旗团委,先后获评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